港口鎮中南村漁民梁振昌與妻子將漁船劃到河中心停靠在指定位置。
梁振昌檢查船艙內的電器。
梁振昌與妻子下地農耕。
漁民整理漁網等捕撈用具。
神灣鎮神溪村漁民吳錦強在新的漁船上熟悉操控系統。
神灣鎮神溪村漁民王惠良駕駛運輸車。
神灣鎮神溪村漁業隊隊長陳華桂在家裏帶小孫女。
神灣鎮神溪村漁民葉容帶離岸前再看一看自己的漁船。
清早悠悠,綠芽搖曳,空蕩蕩的漁船靜靜停靠河畔邊。今年從3月1日起,全市進入禁漁期,以打漁為生的漁民,也迎來一年中最清閒的時候,或在家遛娃做飯幹農活、或補網修船靜待豐收季、或就近打短工掙錢補貼家用……
“今年禁漁期間,全市共有518名漁民受影響。”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阿明表示,近年來,以單一打漁為生的漁民越來越少,不少漁民不僅在禁漁期內短暫上岸,甚至許多漁民謀求轉型,完全上岸尋覓“新生活”。
■養精蓄鋭靜待開漁獲豐收
3月4日,2021年中山禁漁期的第四天。微風細雨中,神灣鎮神溪村漁民街內的漁民,一大早就聚在漁民街橋頭,觀看市農業農村局即將發放的新漁船。新漁船下水之後,爆竹聲聲,漁民陳華桂開着漁船在河涌裏兜圈子,水面蕩起層層漣漪。
新船試駕完畢之後,陳華桂把船小心翼翼停靠在岸邊,轉身躍入舊漁船中。只見他細心地整理漁網,慢慢尋找破損的地方,扯線縫補,遇到實在縫補不了的便直接捨棄購買新的,漁網還沒整理完就快到飯點了,他又忙着回家幫妻子照看孫女,讓妻子有空閒時間做飯。
“水上打漁,留一手老繭,落一身腰腿疼病,是再正常不過啦。” 從小跟隨父母打漁的葉容帶今年已經50多歲了,他仍然堅持着老一代捕魚的營生。葉容帶表示,捕魚是他一家三口生計的根,平時開漁期時,他就和妻子根據漲潮退潮狀況,判斷何時出海捕魚。“有時候凌晨兩三點就起牀,帶着漁網拿上魚桶開着漁船外出打魚,有時候滿載而歸,有時也會回不了本。”葉容帶説,打漁完全靠天吃飯,有一份收入算一份收入。
在港口鎮中南村的漁民梁振昌夫婦,已經更換兩艘漁船了。3月9日上午,他和妻子正在自家的漁船上忙着修修補補,閒暇時也到周邊的田地中種種蔬菜,為幾個月後的開漁作準備。
“平時打漁太辛苦了,現在禁漁期到了,正好騰出時間來修補漁網和漁船。”梁振昌説,禁漁期間,政府每月還給他們夫婦一筆補貼,新改造的漁船也即將發放下來,日常生活也沒什麼壓力。梁振昌表示,禁漁期間除了修補漁網漁船,他還有富餘的時間到周邊農場做做散工,累了就回來休息幾天。梁振昌笑着説,“好好享受這個難得的‘假期’,等待開漁後,再鉚足幹勁打漁,希望有個好收成!”
■部分漁民上岸開啓新生活
漁二代王惠良因長年打漁皮膚被曬得黝黑。近幾年,中山陸續鼓勵漁民減船轉產轉業,於是在2019年,王惠良在政策的鼓勵下,徹底將家中長達20米的大漁船售賣。
賣了漁船一下子離開水上生活,王惠良對未來還有些迷茫和擔憂,直到他利用售賣漁船的錢買了貨車當起運輸司機後,這一彷徨和忐忑就徹底消失了。
貨車停放在空地上,王惠良拿着帕子細心擦拭着車窗。他告訴記者,靠着之前打漁期間在市場積累下來的熟客,他為自己找到了一份新工作——為各大市場運輸水產。“我現在轉產上岸,收入也跟打漁的時候差不多。”王惠良説,以前開着一艘船,在江海里飄來飄去,生怕碰上大風浪,現在開着運輸車出去,再也無需擔心這些自然因素。
現在,王惠良姐姐家中還有小漁船,想念水上生活的時候,他就和家人開着小船,去江河上過一把“水上漂”的癮。
與王惠良類似,陳華桂也有上岸的打算。陳華桂介紹,去年12月,市農業農村局出台了“內陸捕撈漁船更新改造補助”政策,他們只出一半錢,老舊木船就能換成嶄新的新漁船。“打了一輩子的漁,孩子也成家立業了,我也想放鬆一下。”陳華桂説,新發的漁船顏色好看材質又好,接下來他準備重點把漁船利用在休閒觀光方面,有遊客時就出遊,無遊客時就打漁。
“真正的全職漁民已經越來越少了,堅持單一捕魚的漁民平均年齡都50多歲了。”阿明介紹,漁民的後代幾乎都外出務工了,只有部分年紀大的漁民還在堅守。阿明説,他經常在微信朋友圈看見部分漁民或漁二代,趁着週末節假日時間,邀上三五好友或者一家人開着漁船出去打漁兜風。